冬节长至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致陌生人

谢谢谢谢谢谢姑娘啊嘤嘤嘤。谢谢姑娘厚爱。真是很对不住错过了!这么晚才看到这篇《人间失格》的评!窝!超!喜!欢!

真的是没有想到啊,姑娘看《人间失格》看得这样细,窝好感动嘤嘤嘤嘤嘤嘤。从文字中真的可以看到姑娘也是一个敏感而又柔软的人呐。

惠特曼的诗啊,Leonard的歌啊,全都是戳中我的点,我都好喜欢啊嘤嘤嘤。

姑娘写得太好,无以为报,感恩,感谢。

现在慢慢觉得在姑娘的长评前啰嗦太多不是很好,所以,大家细读有才华的姑娘的长评吧嘤嘤嘤。窝这就匿了,再拜顿首。

鬼芫:

过路的陌生人啊!

你可知道我望着你的眼神是多么的炽热,

你一定是我所寻找的他,或是她,(我似在梦游仙境)

在什么地方,我们必定曾一起幸福快乐的生活,

当我们擦肩而过,那记忆全部浮现,

自由的、深情的、纯洁的、成熟的一切,

你我曾一同成长,相伴在孩提时代,

同吃同睡,形影不离,你我的肉体不再仅仅为自己,

当相遇时,我得到快乐,从你的双眼、脸颊和双手,

我不会与你攀谈,只是想思念你,

在我独坐,或是深夜醒来的时候,

我会一直等待,坚信你我将再次相遇,

我会留心,决不要错过你。

从茫茫的人海中。

关于《人间失格》( @冬节长至 ),惠特曼说了我想说的,包括那些我说不清的。

我很喜欢这篇故事,觉得方方面面都好。

没看过《温州一家人》和《等你爱我》,但是很熟悉主角的脸。我是把《人间失格》当做原创来读的。惊艳于作者温柔又细腻的笔触,令主角的形象完整丰满又独立,就好像他们原本就是生活在她的故事里,《人间失格》中的林林就是他们生活里的种种。

重新看过一遍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故事前半程集中描写了三次曲和的“雪白漆面的琴盒”;故事后半程写了三次黄志雄与曲和坐在一起吃饭的情景。

黄志雄在三次巧遇实际上是他一直在追寻曲和之后终于确认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或者该说他发现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眷恋;曲和在三顿波折不断的饭之后终于“认识了”黄志雄并勇敢的决定与他在之后的人生相伴而行。

这是一种很稳定让人安心的架构。一切都不是忽然而至,他们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如果我们愿意,如果我们足够耐心,就可以寻找到每一条线索每一处凭证,让所有的事都切实可信,不必担心他们的脚踪太过仓皇,不必担心他们分享人生的决定太过草率。

我最喜欢的是黄志雄在巴黎街头第一次看到曲和的部分,以及他们劫后余生第一次坐在一起吃饭的部分。

看上去沉得很的漆面雪白琴盒

曲和的大提琴盒就像一个象征符号。当细长的身影从黄志雄眼前掠过的时候他不由自主的打量了一番,曲和从头到脚都还透露着与巴黎的不大协调,但黄志雄独独把“醒目”这个词儿留给了曲和的大提琴琴盒。这是个有些特殊的标签,尤其是出现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我们几乎可以借由这个差不多一人高的物件揣测一下曲和过去的经历。但显然当时的黄志雄没这个闲工夫。他还陷在自己糟糕的生活里,无边的黄沙和无尽的噩梦不是只有在睡着的时候才会侵扰他,更何况还有见鬼的酒精成瘾……还有什么比这些更糟糕的吗?大概就是不成活又死不去吧。

这样的一个人,落拓又潦倒,他于地狱中回还,终日游荡嗜酒如命,无法融入社会,在别人的眼里看不到他往日的荣光只看到他今日的卑微。他的绝望透过方方正正的文字出现在屏幕上,差一点就引发了我泛滥的同情,好在作者适时的阻止了我。她说“撇开他身上一股经年不散的酒气,他把自己打理的还算干净”,她说“他的房间也和他本人一样,除了写字台边的角落堆叠的酒瓶,别的地方亦全都干干净净”。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李碧华女士曾经写到的那种心情:她看到痛失挚爱一蹶不振的友人在某一天出门前站在全身镜前理了理头发,她说她当时很想哭,她说她的朋友终于重拾了继续活下去的信念。而对于黄志雄,我想他是从未放弃希望的,无论是行伍多年已经刻进骨血里的求生本能,还是他天生的骄傲,都让他在酒精成瘾的折磨中保持着最后的一丝清明和干净。

只要不觉得饿,我就不用吃饭

要吃饭,是因为要活下去。不肯吃,是在犹豫要不要活下去。不觉得饿就不用吃,但却时时刻刻不能离开酒。对酒精的渴求如同对食物和水一样强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酒精成瘾很重要的一个标志。黄志雄对“活着”这件事心生抵触,固执的拒绝清醒。可是他知道酒吧里的尼斯沙拉做得很好,他知道他赖以生存的酒“不好”……那分明就是在说“你值得更好的,而不是沾染不好的”。这样的姿态卑微的令人心酸。所以当听到黄志雄终于说出“我饿了”的时候曲和才会心生狂喜,他终于决定了要活着,活下去,并且慢慢的活的越来越好……

其实黄志雄所求之事非常简单,不过就是迷蒙中嘴边缱绻的那个人刚好在身边;噩梦褪去刚好点亮的灯;闷热天气里刚好吹来的凉风;难过脆弱的时候刚好可以握住的手;饿了的时候手边有温度刚好的粥;他在门外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人刚好打开了门……没有“You Jump,I Jump”的壮烈,没有名为善意的胁迫,没有撕心裂肺,没有悲怆哭号,曲和给他的是安静的陪伴,曲和尊重他的过去和选择,这样温和的认同让黄志雄找到了归属感,他流浪漂泊多年的心和千疮百孔的灵魂得以归家重享安宁。

故事之外,作者选的几首BGM我也非常喜欢。Leonard Cohen爷爷的《Who

by fire》让我兴奋的跑去作者的地盘胡言乱语。爷爷的声音非常贴近黄志雄这个人物,饱经风雪依然不改温柔悲悯。他们把悲喜藏进自己的心里,把赤诚献给他们爱着的人们。

曲和在医院,在巴塔克兰剧场外,在他的毕业演奏会上不断奏响《Amazing Grace》,他甚至创作了一首同名曲送给已是他的伴侣的黄志雄,对他而言这首福音歌是他对生命对世界的敬畏、歌颂、赞美、和由衷的感恩;对黄志雄而言“I once was lost,but now I'm found,was blind,but now I see”则更像是他的人生写照。遇到曲和的那一天,他的生命终于迎来了光明,尽管过程艰辛也有痛苦,可是,如果曲和是上帝对他的奖赏,那么所有一切的磨难就都值得。

巴赫老爷……我没法评价。能评价他的只有他心中的神吧。念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对巴赫老爷很推崇的老师,他在每周三的“传真音乐会”上都会推荐两到三首巴赫老爷的作品给我们,他说:巴赫是一位有着科学家一般严谨作风和理智大脑的音乐大师,他向世界传到了一种理念——再严谨的科学也有着浪漫的情怀。我个人嘛,就随意的有点过分了,因为巴赫老爷的作品里管风琴和大提琴的声音最好听……对不起,小的错了!

恩雅,就像落在人间的精灵,她的声音纯净的就如同天空之镜一般。

哦,对了。强烈推荐一张专辑Asne Valland Nordli的《Julekvad》,我觉得你会喜欢~

最后,但绝对是最重要的,谢谢作者花心血完成了这样一篇故事。让我看到那么多的美好和善良。鉴于我答应过不聊骚不勾搭,所以我只说故事本身,告白这种事……适可而止就好~


第一次在Lofter上写东西,这样重要的时刻一定要 @Hyolin,我还弄不明白这些标签啊,功能啊,署名方式啥的。我没推荐或是喜欢这位姑娘的文章是因为我觉得她的每一个故事都很好看,每一章都很精彩,等你忙完了可以从头到尾慢慢读。以及,不许吐槽我的标题!冬节长至的这篇《人间失格》更衬得起惠特曼的这首诗,至于我自己的那篇……我已经把名字删了,如果写得完,名字我另起!

评论(12)
热度(15)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冬节长至 | Powered by LOFTER